滩子口铝合金市场

文章目录:

1、一架被冠以“怪物”之名的超级黑科技武器,到底有怎样的前世今生2、中国潜艇遇死亡断崖被救回,挪威战舰近海被撞沉,为啥差距这么大3、差距太大了,中国潜艇几乎瘫痪仍自救成功,挪威战舰却就这么沉了

一架被冠以“怪物”之名的超级黑科技武器,到底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军武次位面】:乌鸦

人类一直喜欢以动物来表示一些强大的事物,例如:坦克被称为"陆战之虎";战机被称为"长空之鹰";以前的战列舰被称为"钢铁巨兽"等等,但唯独有一款武器,独一无二的被世界冠以"怪物"之名。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个被称之为"怪物"的黑科技武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美国间谍卫星在对前苏联里海军事基地的一次照像侦察中,发现他们正在秘密试航一种既像飞机又像船的奇怪东西:一架在水面高速航行的巨大飞机。整个西方一时间都找不到类似的装备进行参考分析,也就更别说分门别类了。你要说它是水上飞机吧,这么大的水上飞机肯定是不靠谱的;你要说它是船吧,除非它是装了火箭推进器的快艇。于是毫无头绪西方军事专家鉴于在里海发现的它,便给它起了个独特的名字——"里海怪物"。

直到冷战结束,苏联大批资料解密,里海怪物的秘密才终于真相大白。原来 "里海怪物"是苏联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利用地面效应设计的地效飞行器,代号:KM。1963年,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的伏尔加造船厂应海军要求,开始设计建造军用级地效飞行器。1966年,技术论证飞行器首飞成功,体积亦不断扩大。最终制造原型机KM时,飞行器长106米,重495吨。(作为对比,B—52"同温层堡垒"战略轰炸机长48.5米,重83吨)

▲对,这么大的飞机还没有"里海怪物"一半大

这样的庞然大物能够运动靠的是——"翼地效应"(亦称为地面效应或翼面效应)。当飞行器贴近地面或水面飞行时,气流流过机翼后会向后下方流动,这时地面或者水面将产生一股反作用力,当它在距离水面等于或小于1/2翼展的高度上飞行时,整个机体的上下压力差增大,升力会陡然增加,阻力减小,阻挡飞行器机翼下坠。这种可以使飞行器诱导阻力减小,同时能获得比空中飞行更高升阻比的物理现象,被科学家称为地面效应,并由此开辟了地效飞行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地效飞行器受到的阻力其实比在空中飞行飞机受到的空气阻力还要小,这其实也解释了气动外形如此不合格的"里海怪物"为什么能飞这么快)气垫船亦经常被称为是翼地效应机或地效机,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说法。

▲"里海怪物"底部

其实,"里海怪物"对苏联地效飞行器原型机KM的称呼,其真正的量产服役型号1987年才真正生产服役:它的正式名称是LUN("鹞""或者"花尾鸽",这是翻译问题)地效飞行器(苏联代号:903,北约代号:Duck),不过由于当时地效飞行器的只此一家,所以LUN也顺其自然的继承了"里海怪物"之名。LUN在动力系统与原型机KM基本不变的情况下(KM有10台涡喷发动机,前机翼8台,机尾两台,但LUN只在前机翼装有8台),缩小了尺寸和重量(最大起飞重量380吨)。但是载重能力仍然达到了惊人的137吨(80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4到5辆BMP,这主要是空间问题,一辆满武配的BMP步战车也只有13.3吨)。

▲和KM对比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机翼的形状

即使体积如此庞大,LUN也能保持高速航行:它的一般巡航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50km/h,最高速度更是有550km/h。2000公里的续航能力足以保证大部分登陆作战的需要。同时LUN在背部加装了SS-N-22"日炙"(又称"白蛉"3M-80E)式2.3马赫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架(射程120km),以作为主动攻击手段。

▲导弹发射架

▲注意看,KM和LUN比较明显的区别除了体型和机翼上,还有就是尾部没有发动机

为了更好的让各位理解"里海怪物"的性能到底有多恐怖,我们看两个示例作为对比:一:作为船舶类的急速代表——F1赛艇一直享有"生死时速"的名号,但是曾经有人把F1赛艇开到400km/h的急速后,赛艇直接解体;二:大名鼎鼎的波音747客机的最新改型747—8满载也只有467民乘客及其行李

▲里海怪物的VD-7引擎

尽管看上去更像是一架大型水上飞机,但是地效飞行器在国际惯例上依旧被列为船舶。从内部结构来看它也更像是船舶。LUN舱壁被分成十个水密舱,中间被铝镁合金为主的异型材分成了三层甲板,充分保证了舰艇的存活性。但是从发生的两次重大事故来看,传统船舶布局对于在高速航行中发生的事故并没有多少实际防护效果。(再次拉出F1赛艇作为示例,在F1赛艇史上,多次出现过跃起过高的赛艇被水面拍碎的情况)

▲士兵床位

▲LUN的内部结构,很明显的船舱式设计

▲尾部自卫炮座舱

其实"里海怪物"就是苏联首次尝试将飞机和船舶进行结合,并且彻底改变了两栖作战的战术和装备。与传统两栖作战装备相比,地效飞行艇有很多的优势。首先是速度,300海里左右的惊人速度是传统舰艇无法比拟的。即使是现代最快的登陆气垫船,最高速度也仅仅是它的三分之一。这不仅增加了装备的战术存活性,也让为岛屿快速提供兵力援助成为可能。面对突发的战争和事件,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是地效飞行器的核心优势。

首先我们都知道,当飞行器在超低空飞行的时候,飞机自身反射的雷达波会和地面上的建筑、树木、岩石等混在一起。地效飞行器的飞行高度为5米以下,反射的雷达波与海浪类似。此外,LUN具备卫星定位、弹道计算、服务运载、反舰攻击等多种能力。从快反登陆作战上来说它不需要多少支援舰艇和气垫船等小型舰艇,直接就能在滩头登陆场降落展开登陆。这使得它的行动更加隐秘。

▲行进中发射导弹的LUN地效飞行器

再次就是它的经济性。无论80年代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海军的主要任务从远洋进攻变成了近海防御。苏联人意识到和美国一样造大型航母并不适合这样的战略目标,而经济的长期低迷也使建造大型舰力不从心(想想形单影只的瓦良格和库舰)。于是二战中总结出的"化整为零,以量取胜"的教诲再次焕发生机。相比于传统两栖作战舰艇,地效飞行器造价低廉,且燃料消耗相对较低。只需要15个人操控就能正常作战(6名军官,9名士兵)。在作战时不需要大量的支援舰艇。对补给港口的基础设施要求也低。属于造出来就能马上能列装使用的产品。再加上速度快、运量大,地效飞行器经济实惠的优势也就凸显出来了。

▲传动系统

▲驾驶室却是标准的大型飞机式驾驶室

最后,地效飞行器也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地效飞行器既可在水面和陆地上起飞、降落,可以在浪高3.5米以下的平静水面稳定疾飞(飞行高度最高5米),也可飞越一般地面交通物障,越过沙漠、沼泽、江河、雪地。既能掠海和掠江河湖面飞行,也能在地面、冰面或雪面上进行低空飞行。未来地效飞机将综合运用各种隐形技术,降低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物理信号特征,并应用更为先进的综合电力超导推进系统,消除噪声、降低红外辐射,从而大大提高地效飞机的隐形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突防能力;未来或将装备对空、对海、对地武器装备,实施动中打击;具有停靠、倒退、垂直起降等多种功能,配备导弹后,可实施全方位快速攻击。由于地效飞机具有上述特点,因此在未来战争中,它将被广泛用于登陆、机降、运输补给、反舰作战、反潜作战、扫雷布雷、侦察巡逻。同时在民用层面的救灾,运输,客运游览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潜力。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个静怡的深夜,雷达上显示毫无问题值得注意,突然大片导弹的影像空出现在雷达上,在刺耳的警报声下,还未做出有效的应对,一切就被导弹的地毯式轰炸抹平,无数高速飞行器从火焰中现身,无数士兵和坦克装甲车从飞行器上冲下,迅速形成战斗阵型,抹杀着轰炸后还没回过神的幸存者......

▲ 《冲突世界:苏联进攻》游戏CG中登陆的"里海怪物"

那么既然"里海怪物"好处这么多,为什么苏联当初没有大量的制造装配呢?原因很简单,试飞事故。"里海怪物"经历过两次事故,一次是在1969年,因海面大雾,飞行员无法分辨海平线,导致大浪拍打机身,最终失事。另一次在1980年,事故原因是飞行员操作失误。这两次事故都证明,大型地效飞行艇在技术验证方面存在问题。耐浪性严重不足和地形适应能力差是主要短板。这也是"里海怪物"最终没能走出里海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地效飞行器各国都有研制,但这么大的,全世界仅此一家)

时至今日,唯一一艘幸存的"里海怪物"静静的停泊在里海岸边,见证了一个红色王朝的逝去。然而时至今日,它的祖国母亲又要让它再焕青春!2010年,俄罗斯海军计划研发或引进一批两栖作战用舰艇。新的地效飞行器和法国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被同时提了出来。鉴于俄军工研发重心不在此处,俄罗斯选择了后者。然而,随着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内战的爆发,法国的"西北风"被转卖埃及。15年10月,俄罗斯随即宣布:针对民用的A-050新型地效飞行器开发完成。包括中国再内的三个国家都对该型装备的进口有浓厚兴趣。"里海怪物"似乎睁开了它沉睡已久飞双眼……

▲ 新型的民用地效飞行器A-050在"里海怪物"的基础上研制

随着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和黑海、波罗的海方向上的外部压力日益增强,俄罗斯迫切需要增强其近海防御和两栖登陆作战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的"里海怪物"很快就会诞生,并且很快迈进大洋。

▲A-080"海鸥-3"地效飞行器电脑效果图(来源俄罗斯阿列克谢耶夫中央设计局网站)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中国潜艇遇死亡断崖被救回,挪威战舰近海被撞沉,为啥差距这么大

【军武次位面】:无限建制

好好的一艘军舰,咋说沉就沉呢

军事圈最近除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吸引了一波眼球外,可能最让中外军迷关注的就是挪威海军的那艘护卫舰了,11月8日挪威海军南森级英斯塔号在参加北约多国演习返航途中与一艘油轮相撞,最终导致英斯塔号水线以下遭受重创。

▲早些时候还在抢救中的英斯塔号

挪威海军尽管使出浑身解数挽救这艘价格不菲的宙斯盾护卫舰,欲使其坐滩而不至于沉没...但不幸的是,这艘舰最终还是在劫难逃,

▲损管:“救不了,等死吧,告辞”

根据11月13日挪威媒体公布的最新照片显示,这艘船还是因伤重不治抢救无效身亡。

▲现在还露出海面的只剩下四座宙斯盾雷达了

可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这艘护卫舰确实挺倒霉的,刚跟着美国大哥在挪威附近海域进行了北约“三叉戟2018”联合演习,对俄罗斯展示了肌肉,可风光没几天就遭此厄运。最秀的是挪威军方还在对船抢救时,维基百科就把挪威现役该级舰从5艘改为4艘(看来该小编从一开始就没对抢救成功抱希望)。

▲英文维基百科上标注“lost 1”

(1艘已损失)

提前宣判了英斯塔号的死刑,此番沉船也让挪威海军背上了一堆恶名包括“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沉没的盾舰”、“北约数十年来首次下达全员弃舰命令的军舰”、“世界最弱宙斯盾战舰”等等,实在有些惨。

▲这样的场景以后只会存在于CG动画中了

因为水线下被开了个大洞,所以导致舰体内进入了大量海水,整个军舰被海水浸泡多时,里面的设备尤其是动力系统和电子系统,肯定是不能继续使用了,即便捞起来也免不了被提前退役,因为大修换设备可能比买新船更花钱。

▲水线下被撞出的大洞

不过英斯塔号所属的南森级在没出事前名声也不太好,虽说每艘造价高达5亿美元,装备了SPY-1F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MK-41垂发系统,却根本不具备宙斯盾应有的区域防空能力,因为该舰的SPY-1F雷达为缩水版本。

▲英斯塔号生前“英姿”

MK-41垂发系统也仅有8个单元,发射的是先进海麻雀防空导弹,外加上一门76毫米主炮和8枚NSM反舰导弹,在5000吨级排水量的护卫舰中火力算最弱得了,因此也被戏称为“远海渔船护航巡逻舰”。

说起来,近两年北约的军舰撞船事故确实很频繁。就拿美国来说,从2017年以来,先后就有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张伯伦湖”号导弹巡洋舰与一艘韩国渔船在日本海相撞。

▲被“毁容”后自行返回基地的“菲茨杰拉德”号

阿利伯克级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在日本海域与菲律宾籍货轮发生碰撞造成7名水兵死亡,“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海域与一艘商船相撞导致水兵10人死亡5人受伤。“本福德号”在日本相模湾演习期间,被一艘日本商用拖船撞击。

▲两艘被撞的阿利伯克号在被半潜船运送

的路上相遇“好巧啊老弟,你也被撞啦?”

这些相撞事故,无一例外都以商船、油轮的完胜告终,甚至有的民船在撞了大名鼎鼎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后身上连个擦痕都没留下,而美舰则破相挂彩还死伤数名水兵,这是为啥呢?

▲水线以下被撞大洞的美舰

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二战之后的海战进入了超视距作战时代,长程反舰导弹代替了传统的大口径火炮。为追求更好的机动性,装载更多武备,各国军舰都不再为舰体安装厚实的装甲。简单来说,军舰已经从“重甲武士”变成了“薄皮大馅”。

▲二战德国著名战列舰“俾斯麦”号正面像

两侧装甲清晰可见

造舰材料也以轻质材料为主,甚至英国战后的一些驱护舰大量采用铝材料,导致这些舰艇在英阿马岛海战中抗打击能力非常差,被阿根廷战机轻易击沉。英国后来痛定思痛吸取教训,还是用回了钢材。

▲马岛战争中被阿根廷战机

重创的英国护卫舰

其次相比于二战动辄万吨以上的巡洋舰、战列舰、航母,现代战舰的吨位都缩小了很多,即便是美军阿利伯克级(出事三艘阿利伯克级都是I型),也不过是8000-9500吨的满载排水量,与万吨巨轮互怼相当于拳击的轻量级打重量级,后果可想而知。

▲本次“击沉”宙斯盾舰的涉事油轮

不过话说回来,同样是与万吨巨轮相撞,同样是水线以下受损严重,为啥美国海军这么多艘军舰都没沉一艘,挪威海军不撞则已,一撞就沉呢?

军武菌认为,这次事故之所以后果如此严重,天灾只占一小部分,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祸“。舰上包括舰长在内的人员全得背大锅。

▲在此事件之前,挪威海军给人的印象

是一支小而强的精锐之师。现在来看嘛……

首先是英斯塔号撞上油轮,完全是自己无视航行风险、操作失误的咎由自取。两船行驶的峡湾航道又窄又浅,5万多吨的油轮在这里是很笨拙的,两船交汇时应当保持信息互通,全程开启AIS系统(船只自动识别系统,具有导航、定位等功能)。

▲AIS系统可以保证岸船、

船船间信息的互通,可降低航行风险

然而军舰却没有开启AIS,导致海事部门发现两船航线交错时已经很晚。两船在相撞前1分半钟才建立了联系,民船多次警告军舰规避,但是军舰均没有采取有效规避措施,最关键的时刻,英斯塔号还做了一个错误转向(本来应该向左转舵,英斯塔号却做了右转)致使剧烈相撞不可避免。

▲左侧为英斯塔号航迹,中间直线为油轮航迹

英斯塔号盲目右转导致与油轮相撞

相撞后挪威舰员的处置应对也令人遗憾,两船相撞15分钟后船员就放弃了损管控制而任船向滩头飘去,凌晨时舰长就下达了全员弃舰的命令,撤退之匆忙居然连海军旗都忘了带走,很多舱室都没有封闭任由海水涌入,实在是丢人到家了。

▲左边的救生筏,和右边的军旗

是整场事件中最为尽责的海军“成员”

▲军旗就这样一直挂着,难道是故意的?

也许是相撞后舰体的状态并没有恶化太快让船员产生迷之自信,但根据公布的事故后录音来看船员的反应相当迟钝笨拙且散漫,事故尚未查明,挪威海军却宣布船员们在被短暂问询后都回到了自己家中,心也是挺大的(换中美海军,舰上主要责任人怕是要军事法庭警告了)。

▲原本救援人员打算用钢缆固定住

但不知是钢缆太细,还是计算失误

后来有几条钢缆崩断了……

▲9日凌晨时的英斯塔号,

可见船身还是挺正的

最后一点,这款南森级护卫舰的设计也为英斯塔号的沉没埋下了隐患,这5艘宙斯盾护卫舰几乎是挪威海军的全部家当,是被挪威当做主力舰用的,然而为了节约经费南森级居然使用了民用船的建造标准。

▲在欧洲用民用标准建造的军舰

还有很多,比如这艘法国造的花月级巡防舰

这就意味着南森级相比于美国阿利伯克级,不但吨位要小很多,使用的钢材也更薄,同时隔断舱室也少很多,一但舰体进水抗沉性远比阿利伯克级差。

▲相比将“盾”安在头顶的方式,

中美这种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大角度倾斜后的英斯塔号

很难再摆正了

南森级和很多欧洲宙斯盾驱护舰设计一样,将四面宙斯盾放置在全舰的最高点(集成桅杆)上,虽然看的能远点,但也让船体重心偏移,得了头重脚轻的病。一旦舰体发生倾斜很难被纠正。注意,这点在其他国家驱护舰上也存在,你们可要当心啦!

▲说的就是你!印度的加尔各答级!

如此看来,和平年代让军舰安全平稳的度过一生也并不容易,不但需要成功的舰艇设计,也需要船员具备高水平的处突能力。

▲和平年代的每一个一等功

都十分具有含金量

2014年,中国海军某潜水艇支队372艇,在南海潜航时突然遭遇“水下断崖”(从海水高密度区域驶入低密度区域,浮力顿减,如同疾驶的汽车掉下悬崖)。

▲1963年美国新锐的“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

在300米潜航时突然浮力大减,被压至2700米

深度沉没,右边是后来拍摄的“长尾鲨”残骸

8分钟内从正常潜航深度连续“掉深”70.2米,第五舱1/8容积进水,主电机舱管道破损,部分重要设备被淹,全艇几乎瘫痪。

▲在狭小的潜艇内冒着漏水损管

其危险性和难度都比水面上要大

在这种情况下,372艇官兵不但通过及时封闭隔舱,损管堵漏等方式让潜艇成功自救上浮,后来还自行修好了大部分受损设备,继续下潜执行任务去了(有关372艇详细事迹,大家可以自行在搜索引擎中搜索“372艇”了解。)

▲中美两军交流海上损管经验

宁肯备而不战,万不可战而不备。只有平时的作风足够扎实严谨,才能在危险来临时尽显英雄本色!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差距太大了,中国潜艇几乎瘫痪仍自救成功,挪威战舰却就这么沉了

【军武次位面】:无限建制

好好的一艘军舰,咋说沉就沉呢

军事圈最近除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吸引了一波眼球外,可能最让中外军迷关注的就是挪威海军的那艘护卫舰了,11月8日挪威海军南森级英斯塔号在参加北约多国演习返航途中与一艘油轮相撞,最终导致英斯塔号水线以下遭受重创。

▲早些时候还在抢救中的英斯塔号

挪威海军尽管使出浑身解数挽救这艘价格不菲的宙斯盾护卫舰,欲使其坐滩而不至于沉没...但不幸的是,这艘舰最终还是在劫难逃,

▲损管:“救不了,等死吧,告辞”

根据11月13日挪威媒体公布的最新照片显示,这艘船还是因伤重不治抢救无效身亡。

▲现在还露出海面的只剩下四座宙斯盾雷达了

可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这艘护卫舰确实挺倒霉的,刚跟着美国大哥在挪威附近海域进行了北约“三叉戟2018”联合演习,对俄罗斯展示了肌肉,可风光没几天就遭此厄运。最秀的是挪威军方还在对船抢救时,维基百科就把挪威现役该级舰从5艘改为4艘(看来该小编从一开始就没对抢救成功抱希望)。

▲英文维基百科上标注“lost 1”

(1艘已损失)

提前宣判了英斯塔号的死刑,此番沉船也让挪威海军背上了一堆恶名包括“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沉没的盾舰”、“北约数十年来首次下达全员弃舰命令的军舰”、“世界最弱宙斯盾战舰”等等,实在有些惨。

▲这样的场景以后只会存在于CG动画中了

因为水线下被开了个大洞,所以导致舰体内进入了大量海水,整个军舰被海水浸泡多时,里面的设备尤其是动力系统和电子系统,肯定是不能继续使用了,即便捞起来也免不了被提前退役,因为大修换设备可能比买新船更花钱。

▲水线下被撞出的大洞

不过英斯塔号所属的南森级在没出事前名声也不太好,虽说每艘造价高达5亿美元,装备了SPY-1F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MK-41垂发系统,却根本不具备宙斯盾应有的区域防空能力,因为该舰的SPY-1F雷达为缩水版本。

▲英斯塔号生前“英姿”

MK-41垂发系统也仅有8个单元,发射的是先进海麻雀防空导弹,外加上一门76毫米主炮和8枚NSM反舰导弹,在5000吨级排水量的护卫舰中火力算最弱得了,因此也被戏称为“远海渔船护航巡逻舰”。

说起来,近两年北约的军舰撞船事故确实很频繁。就拿美国来说,从2017年以来,先后就有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张伯伦湖”号导弹巡洋舰与一艘韩国渔船在日本海相撞。

▲被“毁容”后自行返回基地的“菲茨杰拉德”号

阿利伯克级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在日本海域与菲律宾籍货轮发生碰撞造成7名水兵死亡,“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海域与一艘商船相撞导致水兵10人死亡5人受伤。“本福德号”在日本相模湾演习期间,被一艘日本商用拖船撞击。

▲两艘被撞的阿利伯克号在被半潜船运送

的路上相遇“好巧啊老弟,你也被撞啦?”

这些相撞事故,无一例外都以商船、油轮的完胜告终,甚至有的民船在撞了大名鼎鼎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后身上连个擦痕都没留下,而美舰则破相挂彩还死伤数名水兵,这是为啥呢?

▲水线以下被撞大洞的美舰

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二战之后的海战进入了超视距作战时代,长程反舰导弹代替了传统的大口径火炮。为追求更好的机动性,装载更多武备,各国军舰都不再为舰体安装厚实的装甲。简单来说,军舰已经从“重甲武士”变成了“薄皮大馅”。

▲二战德国著名战列舰“俾斯麦”号正面像

两侧装甲清晰可见

造舰材料也以轻质材料为主,甚至英国战后的一些驱护舰大量采用铝材料,导致这些舰艇在英阿马岛海战中抗打击能力非常差,被阿根廷战机轻易击沉。英国后来痛定思痛吸取教训,还是用回了钢材。

▲马岛战争中被阿根廷战机

重创的英国护卫舰

其次相比于二战动辄万吨以上的巡洋舰、战列舰、航母,现代战舰的吨位都缩小了很多,即便是美军阿利伯克级(出事三艘阿利伯克级都是I型),也不过是8000-9500吨的满载排水量,与万吨巨轮互怼相当于拳击的轻量级打重量级,后果可想而知。

▲本次“击沉”宙斯盾舰的涉事油轮

不过话说回来,同样是与万吨巨轮相撞,同样是水线以下受损严重,为啥美国海军这么多艘军舰都没沉一艘,挪威海军不撞则已,一撞就沉呢?

军武菌认为,这次事故之所以后果如此严重,天灾只占一小部分,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祸“。舰上包括舰长在内的人员全得背大锅。

▲在此事件之前,挪威海军给人的印象

是一支小而强的精锐之师。现在来看嘛……

首先是英斯塔号撞上油轮,完全是自己无视航行风险、操作失误的咎由自取。两船行驶的峡湾航道又窄又浅,5万多吨的油轮在这里是很笨拙的,两船交汇时应当保持信息互通,全程开启AIS系统(船只自动识别系统,具有导航、定位等功能)。

▲AIS系统可以保证岸船、

船船间信息的互通,可降低航行风险

然而军舰却没有开启AIS,导致海事部门发现两船航线交错时已经很晚。两船在相撞前1分半钟才建立了联系,民船多次警告军舰规避,但是军舰均没有采取有效规避措施,最关键的时刻,英斯塔号还做了一个错误转向(本来应该向左转舵,英斯塔号却做了右转)致使剧烈相撞不可避免。

▲左侧为英斯塔号航迹,中间直线为油轮航迹

英斯塔号盲目右转导致与油轮相撞

相撞后挪威舰员的处置应对也令人遗憾,两船相撞15分钟后船员就放弃了损管控制而任船向滩头飘去,凌晨时舰长就下达了全员弃舰的命令,撤退之匆忙居然连海军旗都忘了带走,很多舱室都没有封闭任由海水涌入,实在是丢人到家了。

▲左边的救生筏,和右边的军旗

是整场事件中最为尽责的海军“成员”

▲军旗就这样一直挂着,难道是故意的?

也许是相撞后舰体的状态并没有恶化太快让船员产生迷之自信,但根据公布的事故后录音来看船员的反应相当迟钝笨拙且散漫,事故尚未查明,挪威海军却宣布船员们在被短暂问询后都回到了自己家中,心也是挺大的(换中美海军,舰上主要责任人怕是要军事法庭警告了)。

▲原本救援人员打算用钢缆固定住

但不知是钢缆太细,还是计算失误

后来有几条钢缆崩断了……

▲9日凌晨时的英斯塔号,

可见船身还是挺正的

最后一点,这款南森级护卫舰的设计也为英斯塔号的沉没埋下了隐患,这5艘宙斯盾护卫舰几乎是挪威海军的全部家当,是被挪威当做主力舰用的,然而为了节约经费南森级居然使用了民用船的建造标准。

▲在欧洲用民用标准建造的军舰

还有很多,比如这艘法国造的花月级巡防舰

这就意味着南森级相比于美国阿利伯克级,不但吨位要小很多,使用的钢材也更薄,同时隔断舱室也少很多,一但舰体进水抗沉性远比阿利伯克级差。

▲相比将“盾”安在头顶的方式,

中美这种设计可以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大角度倾斜后的英斯塔号

很难再摆正了

南森级和很多欧洲宙斯盾驱护舰设计一样,将四面宙斯盾放置在全舰的最高点(集成桅杆)上,虽然看的能远点,但也让船体重心偏移,得了头重脚轻的病。一旦舰体发生倾斜很难被纠正。注意,这点在其他国家驱护舰上也存在,你们可要当心啦!

▲说的就是你!印度的加尔各答级!

如此看来,和平年代让军舰安全平稳的度过一生也并不容易,不但需要成功的舰艇设计,也需要船员具备高水平的处突能力。

▲和平年代的每一个一等功

都十分具有含金量

2014年,中国海军某潜水艇支队372艇,在南海潜航时突然遭遇“水下断崖”(从海水高密度区域驶入低密度区域,浮力顿减,如同疾驶的汽车掉下悬崖)。

▲1963年美国新锐的“长尾鲨”号攻击型核潜艇

在300米潜航时突然浮力大减,被压至2700米

深度沉没,右边是后来拍摄的“长尾鲨”残骸

8分钟内从正常潜航深度连续“掉深”70.2米,第五舱1/8容积进水,主电机舱管道破损,部分重要设备被淹,全艇几乎瘫痪。

▲在狭小的潜艇内冒着漏水损管

其危险性和难度都比水面上要大

在这种情况下,372艇官兵不但通过及时封闭隔舱,损管堵漏等方式让潜艇成功自救上浮,后来还自行修好了大部分受损设备,继续下潜执行任务去了(有关372艇详细事迹,大家可以自行在搜索引擎中搜索“372艇”了解。)

▲中美两军交流海上损管经验

宁肯备而不战,万不可战而不备。只有平时的作风足够扎实严谨,才能在危险来临时尽显英雄本色!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

高端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断桥铝合金门窗

隔音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上一篇: 滨鹰铝木门窗2019年度经销商年会暨2020年度财富峰会圆满结束
下一篇: 滴滴高管取消年终奖,ofo工资都是问题,揭秘互联网公司年终福利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