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铝单板

文章目录:

1、武汉,每天都在变2、致敬最美逆行者:人间三月天 不及你们离别时的回眸3、九省通衢再进阶,武汉如何链接全球?

武汉,每天都在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江城武汉风景如画。 任 勇摄

武汉绍兴片搬迁项目之一盘龙湾荷苑小区实景。 资料图片

入夜,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流光溢彩。近处的江汉关,远处的黄鹤楼,鳞次栉比的高楼连同巍峨的长江大桥,全都成了灯光秀的幕墙;绵延上百公里的滨江绿道,游人如织。

这里是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坐拥大江大湖,享誉“九省通衢”;市井小巷,烟火繁华,激荡英雄气概,拥抱美好未来。

老旧小区换新颜,民生实事暖人心

冬日阳光照射在脸上,美好生活温暖在心间。盛如祥和他的老伴坐在12楼阳台,俯瞰窗外盎然景致,开心地告诉记者,从老旧小区搬到盘龙城新居,日子过得可舒坦啦!

3个多月前,老两口还蜗居在江汉绍兴片区。“老武汉”提起那个地方都摇头,片区清一色简易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出入道路狭窄,生活诸多不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当年,盛如祥一家7口就挤在一间40平方米老房子。下雨漏水,管道不畅,安全隐患更多。

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拆迁还建,需要资金量巨大,政府一时拿不出,居民收入也不高,一时难以解决。2020年7月底,武汉市政府组建城市更新中心,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将首个城市更新项目正式落户绍兴片区。

武汉城建集团受命啃下这块“硬骨头”,经与多家商业银行对接,成功取得86亿元融资授信。这些资金一部分给绍兴片的居民购新房,一部分当作补偿,住上110平方米新房,盛如祥心满意足:“我们没有被遗忘。”

与盛如祥老人类似,武汉市青山区73岁老人胡昇一家,也曾住在工人村街的棚户区,“一个大房间,两条大通铺,一个屋檐下可以住几十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决定兴建武钢,定址青山,胡昇也随父辈来到这里。为了安顿来自全国的十多万专家和工人,一座座苏联风格的“红房子”拔地而起。

胡昇小时候的记忆,全是红砖、红瓦、红屋顶、红窗户,“虽然艰苦,却很热闹。”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村和“红房子”逐渐老化。乱搭乱建的电线,破败的屋面墙面,没有电梯,像胡昇这样的老人。“上下楼梯,十分不便。”

武汉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2021年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之一,全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19个,完工455个,惠及居民约20万户。“杂乱无章的蜘蛛网消失不见,扛煤气坛子上楼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重新修整的路面和加装的电梯让出行更加方便。”胡昇笑着说。

除了少数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需要拆除,武汉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距离胡昇家不远的青山区红钢城建设七路的“红房子”,就正在被武汉打造成全市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历经修复的红房子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老武汉”印记,一些书店、咖啡博物馆、创意中心也被引进来,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021年4月,伴随着旋律优美的交响乐章,长达45分钟的国内首个沉浸式交响光影秀在这里上演。目睹红房子焕发生命力,胡昇难掩心中的喜悦,“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更新,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也得到延续。”

据青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山红房子片区将建设为创新的新中心、文化的新平台、城市的新地标。政府也将通过“红房子”带动青山滨江岸线演进,打造长江右岸文化复兴的新标杆。

武汉拥有3500年历史。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蔡新元眼里,“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改造,构成了武汉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文化标签。”

老城区,新创意。武汉市江岸区平和打包厂旧址,历经百年沧桑的棕黄色厂房,悄然变身城市新地标;在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的汉阳铁厂原址上,兴建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成了众多年轻人追逐的网红打卡地……

去年6月,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坚持因地制宜、“留改拆建控”并举,分类实施“留房留人、留房提质、拆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推动老旧小区、绿中村、历史风貌街区以及工业遗产成片连片改造,实现降低人口、建筑密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山体湖泊及周边环境的目标。

据悉,“十四五”期间,武汉将继续推进“古城新生”,打造江岸历史之径片区、江汉百年商道片区、硚口汉正老街片区、汉阳古城片区、武昌古城片区、青山红房子片区、洪山大学之城片区等7个重点区块建设;以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为目标,基本完成1616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由内向外大交通,加速周边同城化

一大早,胡汉文从湖北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的家中出发,驱车前往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上班,走左庙路、脉岭北街进入武汉市区的科技五路,仅用了不到20分钟就抵达公司。这样的“双城生活”,胡汉文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多年的‘断头路’通车了,多个公共服务事项也实现‘跨市通办’。在两个城市之间往来,感觉越来越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27岁的胡汉文笑着说。

武汉市与周边相邻的鄂州、黄冈、孝感等8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组团之一。长期以来,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市间各自为政等问题,制约了城市圈高质量发展,也给群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湖北省委、省政府总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决定由武汉牵头,与周边八市加快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切实推动城市圈基础设施更新,畅通城市圈要素循环,让人民群众享受同城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地处武汉东南方向的鄂州,与有着“中国光谷”之称的武汉东湖高新区接壤。“光谷”不少企业在鄂州设有分公司,两地之间人员往来频繁。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人为分隔等因素,两地之间存在数条“断头路”。胡汉文从家里到公司,得绕道从葛店南站方向兜一个大圈子,行车时间要一个多小时。为了避免奔波劳碌,他一度在单位附近租房居住,周末才回鄂州家中。

2021年4月2日,湖北召开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对做实“1+8”武汉城市圈提出明确要求。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强调:“从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服务等切入,推进同城化。”

交通互联畅通,是同城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去年5月,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审议通过《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城市圈内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小时通勤圈;9月,由九市联合组建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在武汉挂牌成立,全面启动33条市际“断头路”、“瓶颈路”项目建设。

武汉与鄂州两地迅速对接,推进城际“断头路”建设,实现左庙路至科技五路建成通车,另外两条线路全线贯通。同时,湖北省首条跨市地铁线路——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也已开通运营,从鄂州葛店到武汉光谷左岭仅需3分钟。胡汉文上班再也不用绕远路。

同城化发展的落脚点,是改善和便利城市圈居民生活。近年来,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正在城市圈内实现共享。湖北省中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先后在鄂州设立分院,本部专家定期到分院区坐诊;华中师范大学新校区、华夏理工学院、华师附属小学在鄂州梧桐湖新区落户。孝感与武汉加强医疗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医联体23个;咸宁、潜江市内部分医院被武汉大型公立医院托管……

去年以来,武汉城市圈九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实现319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市通办”,医疗、交通、旅游等服务“一卡通用”。不久前,胡汉文打篮球时崴了脚,他来到湖北省中医院葛店院区检查,使用武汉社保卡便直接结算了门诊费用。而他鄂州的朋友,也能使用鄂州社保卡在武汉乘坐地铁、公交、轮渡,刷卡借书,享受武汉市民同等待遇。

一系列务实举措,让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持续跑出加速度。武汉至仙桃、咸宁、黄石等地的城际铁路陆续开通,全长560公里的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相邻城市实现半小时通达;2021年武汉共开通5条地铁,运营里程达435公里,超越深圳位居全国第五,多条地铁将延伸至周边城市……

公共服务“跨市通办”极大便利了圈内群众生活。据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上线半年来,“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办件量近20万件,其中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医疗费用257.77万元,住院直接结算医疗费用78.8亿元,9市申请公积金异地个人贷款2252笔逾7.355亿元。

城市治理愈精细,市民生活愈方便

武昌区中南路一社区8楼漏水至楼下,7楼住户王伟一直联系不到楼上租户,本想报警处理。焦急中,王伟在“武汉微邻里”小程序中与网格员对话,3分钟后就联系上了楼上房东。打开门发现水龙头未关,漏水问题迎刃而解。

“武汉微邻里”是集处理社情民意、提供居民服务、引领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运行4年来,居民在“微邻里”平台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治理,对社区工作献计献策、广泛监督,网格体系得到有效建立。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在武汉这样一个集聚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面对群众急难愁盼,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弱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既要更新“硬件”,更要更新“软件”。为此,武汉以科技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下足了“绣花”功夫。

一大早,刚刚起床的律师宋飞帅习惯性打开“武汉微邻里”小程序里的“法指针”栏目。市民陈阿姨刚刚提问,咨询遗产继承问题。“您父亲的口头遗嘱,诉讼证据上不一定完全认定……”宋飞帅仔细做出解答,此后一直通过电话为陈阿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原来,陈阿姨的弟弟长居国外,父母去世后,两人因遗产问题出现分歧。宋飞帅向陈阿姨仔细讲解了相关法律规定,又让陈阿姨去社区请人民调解员介入。最终,在多方线上线下接力协调下,陈阿姨的家事得到圆满处理。

自试点社区律师制度10年来,武汉市由政府买单,为各社区(村)配备一名律师。2020年12月,武汉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系统“法指针”上线,嵌入“武汉微邻里”端口,居民在家中就能“下单”提出法律问题,由社区律师一对一回答,确保市民的法律咨询15分钟之内全响应。宋飞帅就是一名入驻“法指针”的社区律师。

“我提问后,有12个律师给出答复,宋律师回答得最仔细,把我不懂的法律规定都讲清楚了。”陈阿姨说。

截至目前,武汉市社区律师在线注册率已达到100%,线上社区律师平均响应时间6.2分钟,响应率100%,5万余人次通过“法指针”获得了法律服务。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现代化,离不开城市“智慧大脑”和数字经济的支撑。武汉市在城市大脑“一网统管”总体框架下,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通信、智能识别等新兴技术应用,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江汉区常青路三环线匝道积水水深12厘米!”去年6月的一天,武汉市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实时收到水务预警信息。

街头安装的110台“一体化内涝监测器”帮了大忙。下雨时,一旦点位积水深度超过10厘米,仪器会自动将预警信息推送至水务局的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

截至目前,武汉“智慧城管”市、区两级用户已达万级规模,覆盖武汉市16个市辖区和177个街道,涉及市容环卫、交通管理、防险排渍等多个方面。

建立长效制度,是城市治理的关键。

疫情大考期间,4.45万名下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武汉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把党员下沉经验做法固化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做到平时服务、战时应急。

“我有这个卡,可以不排队吗?”七旬老人陈祖钦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看病,在B超检测处,看见前面排着长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掏出了社区给70岁以上老人办的“绿色就诊卡”。护士在电脑上一查,立刻回复:“可以的。老人家,请跟我来。”

这张“绿色就诊卡”,就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党组织下沉洪山区逸景华庭社区的成果之一。社区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将下沉单位联络员吸收进“社区大党委”,定期共同协商服务项目。社区提出“需求清单”,下沉单位提出“资源清单”,协商产生“共建项目清单”。社区老人多,提出便捷就医需求后,第三医院党组织立刻响应,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目前,179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对口联系1428个基层社区,全市14.9万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常年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这就是武汉,不一样的武汉。武汉,每天都在变。

致敬最美逆行者:人间三月天 不及你们离别时的回眸

幸而有诸君 山河安无恙

这几天,各地支援湖北的部分医疗队陆续返程。

在湖北各地的商场幕墙、机场高速、登机口……无数电子屏上,写满了湖北人民对白衣天使、最美逆行者的敬意和祝福。

而医护人员也纷纷表示,和湖北人民并肩作战的这段日子,内心充满感动。

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大家共克时艰,一切都在逐步恢复往常的模样。临别送战友 挥手踏征程

3月21日,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到天津市医疗队撤离仪式现场,送别一个多月来一起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友”。

这两天,这样的离别场景在湖北各地出现,大家心中满怀告别的不舍,带走的是回忆,留下的是情意。

随着湖北疫情形势逐步好转,从17日到20日,共有1.2万名援鄂医疗队员分批有序撤离湖北。 城中满恩情 齐点迎春灯

3月20日晚,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城的“迎春彩灯”及景观灯全部点亮,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即将返程的天津医疗队队员表达敬意。

因为疫情的原因,布置的宣恩县城区贡水河畔的数十组大型“迎春彩灯”不曾点亮,县城区的音乐跑泉、七彩瀑布等自疫情防控工作启动后全部关闭。

而当晚点亮彩灯,点亮的是不仅是迟到的迎春灯会,更是大家对医护人员无尽的感恩和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欣喜要签名 荣耀伴此生

3月21日,辽宁省对口支援湖北襄阳的医疗队389名队员完成支援任务,乘坐包机返程。

当天上午,在医疗队员们出发去机场之前,为医疗队提供餐饮配送服务的餐饮店老板刘靖和厨师长张兴龙特意赶来,请求医疗队员们在他们的工作服上签名留念。

他们说“白衣天使是英雄,是最可爱的人,要到了他们的签名让我们感到很荣耀!”巧手绘漫画 依依赠深情

湖北省潜江市肖像漫画家李圣碧,利用20多天的时间,精心绘制了31幅幽默传神的医护人员肖像漫画作品,赠送给即将返程的山西第二批支援潜江医疗队的医护人员。

漫画作品中,山西医疗队队员的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透露着阳光和自信。

漫画家李圣碧说,道不尽的感谢与感恩全在漫画中了。而对于医疗队员来说,这就是他们值得一辈子珍藏的礼物,这份礼物就是潜江人民的深情厚意。 人间三月天 苍鹭舞蹁跹

3月19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汉江岸畔的一处悬崖峭壁上,成群的苍鹭开始筑巢,它们迎着美丽的春光翩翩起舞。

人间三月天,春色浮光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绘就了十堰市春天里最美的风景。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此时花开似锦,万鸟鸣春,自在翱翔,传递着春天的爱与希望。

武大樱花开 宛如香雪海

阳春三月,武汉大学樱花盛开,漫天飞舞弥漫着浪漫的气息。

朵朵樱花宛如香雪花海,蜜蜂在花蕊中辛勤采蜜,一场樱花与蜜蜂的盛宴奏响了春天的旋律。

樱花是粉色的梦幻,花已开,春已至,一切都在好起来。

春天里娇艳的武汉,美不胜收,可是来不及感受春暖花开的武汉,医疗队员们就要返程。

英雄的人民

英雄的城市

对英雄的白衣天使有道不尽的感激

武汉的美

湖北的美

不及你们的美

幸而有你

山河无恙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九省通衢再进阶,武汉如何链接全球?

十一月,正是全民狂欢的购物时节。

我坐在武汉的家里,手指一点,“捞”出了11000公里外的波士顿龙虾;你留学欧洲,意外“海淘”到家乡湖北的宜昌柑橘与武汉鸭脖;他攒了两年的工资,买了一台大屏幕新能源电动车。这一系列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举动,背后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武汉!

长江武汉段,一眼观六桥。

摄影/陶进

毕竟,它们可能来自武汉都市圈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龙虾”航班、在丝绸之路上奔行的中欧班列(武汉)冷链专列、造汽车的“中国车谷”与造显示屏的“中国光谷”……昔有“湖广熟,天下足”,今有“武汉通,八方聚”!

从武汉出发,四向可达中国四大城市群。

制图/彭湃

作为内陆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武汉,承东启西、联南通北,成为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正应了易中天那句对武汉的形容——“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远眺武汉长江大桥与黄鹤楼。

摄影/邓炅珩

轨道上的武汉,处处是通途

武汉地铁一号线从昔时京汉铁路的终点站——大智门火车站上方驶过,“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畔,不时经过一列京广列车。鸣笛声里,是一幕幕时间与空间交错、摩登与复古碰撞的武汉风景,也藏着武汉铁路的一段百年传奇。

京广列车与黄鹤楼同框。

摄影/豆豆先森ONE

118年前,京汉铁路通车,从汉口到北京的时间由近一个月缩短为三天;如今,早上吃热干面过个早,中午便能在北京涮上冬天的第一顿羊肉,坐高铁从武汉到北京,最快还不到4个小时!

百年巨变里,留下无数武汉因铁路而兴的精彩瞬间。1936年,粤汉铁路竣工,南北铁路大动脉已有雏形,终点站——武昌站与汉口站隔江相望,火车要坐上专门的轮渡跨越长江,成为当时的一大奇景。

上图:大智门火车站(老汉口站);

下图:今汉口站。

摄影/豆豆先森ONE,Eterlaine(张炜)

21年后,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京汉、粤汉两条铁路合并,纵贯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京广铁路终于成形。1991年,新汉口火车站建成,大智门火车站(老汉口站)退出历史舞台,欧式苍鹰门塑下“京汉火车站”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依然见证着武汉铁路的风云往事。

武汉国际马拉松比赛与京广列车同框。

摄影/豆豆先森ONE

如今,轮渡不再是连接两条铁路的“关节”,一个现实问题还是让不少坐火车初到武汉的人们犯了嘀咕——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武汉东站、天河机场站……到底该坐到哪个站?毕竟,武汉是全国第一个同时拥有3个特等客运火车站的城市,未来,还有新汉阳站加入武汉的火车站序列,“条条大路通武汉”,一张可达12个方向的“超米字型”高铁网正在迅速铺开。

从京汉铁路到“超米字型”高铁网。

制图/韩守青

从武汉乘坐高铁,4小时以内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庞大的“客流”与“车流”,支撑起铁路客运枢纽的底气,今年的国庆黄金周,仅10月1日这天,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三大火车站就发送了旅客112.1万人次。

国庆假期的汉口站。

摄影/邓炅珩

武汉动车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动车检修基地,在存车线上,一条条完成检修的“银龙”,集结完毕,蓄势待发,全国4成的动车在这里“洗澡”、检修之后,踏上新的旅途。

武汉动车段,动车组列车停靠在存车线上。

摄影/杨文忠

作为客运枢纽的火车站聚的是人气、带来的是商机,而打造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则需通过铁路货运枢纽来盘活物流,带动临铁经济发展。位于汉江之畔、京港澳高速西侧的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简称吴家山中心站),是武汉打造核心陆港的枢纽所在。

它占地2019亩,拥有2个线束、4条有效长达980米的装卸线,6台国际先进的龙门吊,具备强大的运输处理能力,是中欧班列(武汉)的“桥头堡”,向西,通过“钢铁驼队”,将货物运输至广袤的欧亚大陆,向东,无缝衔接阳逻港,通过水铁联运出海,连通世界。

上图: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吴家山中心站);

下图:即将被中欧班列装载的汽车。

摄影/谷一鸣,豆豆先森ONE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让国内观众欣赏精彩赛事的幕后英雄——1700多件转播设备和场内呐喊助威的道具等,就是乘着中欧班列(武汉),丝滑直达巴黎。

铁路就像一条纽带,连接起武汉和世界。

中欧班列(武汉)开辟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

制图/九阳

如今的中欧班列(武汉),成就了一趟双向奔赴的美食之旅,武汉鸭脖、潜江小龙虾、宜昌蜜橘等湖北风物,乘坐冷链专列,“跑”到欧洲人的餐桌上;法国红酒、德国啤酒、俄罗斯鱼子酱、波兰牛奶等欧洲优质食品,也更快捷地来到了湖北人的餐桌上。

来自中国的纺织品、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配件等上千个品类的“尖货”,向东出海,向西入欧亚大陆,向南至东盟,向北至俄罗斯。古时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变为了中欧班列的汽笛轰鸣,四向齐发,飘往广袤世界。

准备通过中欧班列(武汉)冷链专列

运往世界各地的潜江小龙虾与宜昌蜜橘。

图/视觉中国

水上的武汉,通长江,达四海

漫步于人头攒动的汉口历史风貌区,沿着鄱阳街前行,走过著名作家萧红、中国航运业先驱卢作孚等大腕住过的咸安坊,看过满满工业风的平和打包厂,便能在兰陵路和黎黄陂路的交汇地带,看到一栋穹顶圆润、红墙白柱的三角形建筑——巴公房子。它犹如一艘红色巨舰,在此停泊了百余年,见证着近代以来汉口的“国际化”历程。

汉口历史风貌区的标志性建筑——巴公房子。

摄影/玩摄堂

1910年,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耗银15万两,建成了这座中国初代高级公寓楼,供商行职员入住。如此手笔,正是得益于汉口发达的茶叶贸易。当时的汉口,茶商茶帮云集、茶厂洋行林立,“东方茶港”之名享誉全球。

清代以来,备受世界追捧的中国尖货——茶,从武夷山等南方产区出发,自汉口集散,北上经张家口辗转前往莫斯科、圣彼得堡,形成一条持续约两个世纪、绵延13000余公里的贸易路网——万里茶道。

武汉长江大桥与鹦鹉洲长江大桥 。

摄影/沈忱

民国初年,汉口茶叶贸易达到巅峰,60%的中国茶叶经汉口出口。“货到汉口活”,远不止是茶叶。盐、粮、木材、棉布等自汉口转口,运输到世界各地。百年前这座中国内河第一港的触达半径,已通江达海,商贸之繁荣,几可与上海比肩。

这一切源自武汉得天独厚的水运区位优势。武汉是国内水域岸线最长的城市,汉江与长江交汇于汉口龙王庙,22条通航河流分布或流经市境内,以武汉为起点,向南可经岳阳至洞庭湖,向西可溯汉水至豫陕,沿长江一路东行八百多公里,便可面向广袤海洋。

长江与汉江两江交汇的夜景。

摄影/刘剑伟

自2005年起,“黄金水道”长江的运输规模就稳居世界内河第一,如今的武汉港,辖长江岸线和汉江岸线,全长约348.8公里,规划建设9个港区,跻身世界内河港口第一方阵。

武汉的水系及武汉港规划示意图。

制图/田东玉

武汉港的核心港区——阳逻港,位于长江武汉天兴洲段拐弯点的北岸,它是武汉最出片的“打卡地”之一!

日落晚霞时分,阳逻港开启了它的最美时刻。漫天霞彩之下,穿梭不息的集卡车,舞动长臂的龙门吊,一艘艘徐徐进出的货轮,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夜色渐浓,这座24小时装卸作业的港口,依然灯火璀璨,江面在灯光映照之下波光闪动,犹如天上星河。

阳逻港夜景。

摄影/豆豆先森ONE

如今,货到阳逻港就可以直接出海。这里不仅有5000吨级兼顾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还有铁路专用线直通吴家山铁路基地,“海—江—铁”物流运输形成闭环,从此,东望航运东入海,西望班列入欧亚,武汉从内陆城市蝶变为开放新“前沿”。

阳逻港的集装箱,如今也是时尚的打卡“背景板”。

摄影/HymChu

阳逻港这座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13年的86万标箱增长至2023年的230万余标箱,吞吐量突破6700万吨大关,直达航线从2013年的4条增加到目前的30条,同时拥有了60多条多式联运通道,辐射亚太的半径进一步扩大。江水奔腾不息,阳逻港稳步从一个内河港口向国际化航运枢纽转型,撬动“黄金水道”释放更多的黄金效益。

阳逻港,武汉的出海口。

制图/田东玉

大武汉,因水而生,得水而兴。翻过万里茶道的篇章,伴着滔滔江流和悠悠船鸣,武汉,通向世界的窗愈发开阔。

上图:长江武汉段夜景;

下图:武汉渡江节参赛选手

与远方的武汉“知音号”游船。

摄影/wenidon,黄大头

从武汉出发,路相聚,城相遇

武汉的路越修越长,如今已修到了1.66万公里长,长度甚至超过了两条半长江,比这些武汉的路更长的,是武汉路名里的风景与故事。

航拍视角下的武汉,

斜向为三环线,纵向为武汉大道。

摄影/玩摄堂

拨着指头,摆出路名,一条武汉的路,也是一段武汉故事。京汉大道、顺道街、铁机路,呼应着武汉因铁路而崛起的故事;辽宁街、吉林街、旅大街,记录着“共和国长子”援建武汉的情谊;至于武汉人耳熟能详的“从一数起”系列——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如今也有了新成员:光谷一路到光谷八路,高新大道到高新六路……它们,都来自网友眼中的武汉“宇宙中心”——“中国光谷”。

武汉的立交桥夜景集锦。

摄影/况恺锐

道路就像线,织成了网,把武汉和周边的城市密密地串联在一起。打开地图,环绕武汉的高速公路如同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将武汉周边约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8城全部带入“圈内”,武汉都市圈“1+8”轮廓跃然入目。

武汉都市圈“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规划示意图。

制图/韩守青

随着武汉都市圈“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成形、“轨道上的都市圈”轨道班线越开越多,武汉都市圈过着“双城”生活的人们,畅享着“一小时”直达带来的快乐。

飞驰的“光谷光子号”空轨。

摄影/HymChu

打工人万先生早上7:30坐上一趟301路区间快线公交车,从鄂州葛店的万科五彩城家门口出发,沿着高新大道,可以直接到光谷软件园上班;华中师范大学的学子小李,坐上地铁2号线来到武汉东站,搭乘新城快线,32分钟即可到达大冶北站,每周回家过周末终于不再是本地室友的专属了;家住洪山区的武汉伢小王,工作日会从雄楚大道高架出发,经高新大道穿过短咀里湖大桥,40分钟就到了鄂州……

公交车驶过樱花盛开的珞喻东路。

摄影/Path

在这样迅捷的日常里,城与城的边界变得模糊,“双城”成了一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形成了“头部在武汉,生产在都市圈”的格局。

九城一圈,一小时交通圈背后,是紧密融合的生活圈、工作圈和经济圈。创新要素、市场要素在“圈内”实现了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产业同链,生机无限。

“中国光谷”的地标——武汉光谷广场,

被网友称为“宇宙中心”。

摄影/陶进

1976年,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在武汉邮科院诞生,这根7米长的玻璃细丝,改写了中国通信史。经过多年努力,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在光谷带动下,都市圈城市向武汉追“光”,与武汉同“芯”,“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加速冲刺万亿级规模。

位于“中国光谷”的烽火科技园。

摄影/豆豆先森ONE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是光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军企业,截至2023年生产光纤9.2亿芯公里,首尾相连,够从地球到太阳拉三个来回(注:地球到太阳单程约1.496亿公里)。如今,长飞已将全球单体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及光纤智能制造工厂落户潜江。潜江之“光”,可不止是小龙虾。

都市圈其他城市同样绝活迭出:黄石造出单丝直径仅4微米的超细玻璃纤维,填补了国内印刷电路板关键原材料的空白;孝感产印制电路板远销欧美知名车企;黄冈制造的新型光电有机半导体材料(OLED显示材料)填补光电显示领域上游关键材料空白;鄂州制造的灯珠,在今年巴黎奥运会上,点亮了法国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6000平方米的透明光幕墙,成为巴黎最耀眼的城市风景……

武汉光谷生产的光纤预制棒与光模块。

图/视觉中国

1908年,中国最早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成立,堪称“武汉都市圈”和长江经济带最早的工业合作。2023年,武阳高速通车,武汉至南昌实现了3小时高速直达,这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再次按下了加速键。

路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生机所系,它通达四方,亦承载希望。武汉的路,一头连着都市人“1小时通勤”的小确幸,另一头向前、向外、向远延伸,带着城市的梦想,通向无限可能的未来。

路是城市的毛细血管。

图为鹦鹉洲长江大桥。

摄影/静言

从武汉起飞,一日达全国,隔日达全球

武汉,当之无愧的“中国早餐第一城”,寻常但绝不普通的“过早”,可以看出武汉人对美食的执着。如今,舌尖上的武汉,可吃遍全国乃至全球,内蒙古羊肉,新疆葡萄,智利三文鱼,美国波士顿龙虾……搭乘航班,实现了从原产地到餐桌的新鲜直达!

武汉交通方式非常全面,

图为飞机,高铁,轻轨,货车同框。

摄影/六六

武汉的航班,可不光有汹涌的人流,还能全球带货。产季日均29吨的云南“松茸”航班、日均3.5吨的泰国“红宝石蜜柚”航班、一趟百吨每周4趟的“榴莲航班”等搭载着世界各地的时令物产,成就了人们尝就八方美味的豪情。

武汉都市圈国际生鲜航班带来“世界美食菜单”。

注:图中数字单位为小时,

即飞机从武汉都市圈范围出发

到达该飞行等时线的参考值。

制图/小声bb

2022年7月,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以下简称花湖机场)建成投运,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以下简称天河机场)与花湖机场形成联动的航空客货运双枢纽格局,这个配置在全国城市群中独一无二。航空“双子星”闪耀空中丝绸之路。

天河机场作为国际客运门户枢纽,中转优势明显。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出发,1000公里半径内的1.5小时飞行圈可覆盖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2023年,武汉天河机场中转旅客吞吐量达308.8万人次,排名中部第一。

武汉天河机场,飞机降落。

摄影/豆豆先森ONE

人们算过一笔账,武汉天河机场2024年中转旅客吞吐量有望达到325万人次,预计中转时间在8至48小时的中转旅客67万人次,若按人均消费300元计算,可以为当地带来2亿元的服务业收入。200余条国内国际航线也让天河机场成为享受各大航司“随心飞”优惠服务的绝佳宝地。

2024年10月15日,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完成真机验证试飞,明年1月会正式投用,这座机场将成为中部首个、全国第七个拥有三条跑道运行的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300万人次需求,迎来高峰期每分钟都有飞机起降的繁忙节奏。

武汉天河机场航站楼内部。

摄影/Eterlaine(张炜)

花湖机场则锚定“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货运枢纽”目标发力。这座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全国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是武汉建设空港型物流枢纽的最大助力。2024年3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花湖机场对外开放,武汉的“空中出海口”变得更加畅达。随着花湖机场的货运量快速增长,航空双枢纽的机场货站也趋向一体,出口跨境电商货物在天河机场完成清关手续后,运抵花湖机场,直接装机起飞。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顺丰物流机队。

摄影/汪洋

目前,花湖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81条,其中国际货运航线30条,一张通五洲、链全球的货运航线网络正加速成形,截至2024年9月鄂州花湖机场累计货邮吞吐量已突破100万吨。“空空中转”“站内换乘”,一番花式操作,中国制造从这儿“隔夜达全球”,依托航空,武汉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的愿景已经实现。

1908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武昌蛇山临江处撰就一副名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这幅对联,写就了武汉其时作为全国商贸重镇,中西交流先锋的地位。如今,“不觉亚欧遥”,早已从美好寄望转变为精彩现实。

武汉,中国交通的“六边形战士”。

设计/九阳

今日之武汉,坐镇楚中江湖,纵看环球四海,居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交会点,“超米字型”高铁织密成网,万吨巨轮通江达海,空中通道畅达全球......以铁水公空四向发力,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武汉,正大步前行,加快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货运轮船在“黄金水道”长江上航行。

摄影/罗泉佳

来源 :地道风物 武汉发布

高档隔音降噪门窗

断桥铝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

上一篇: 潜心重树建昌帮
下一篇: 潞城区:房屋修缮快推进 保障群众过“暖冬”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